Web Title:親子大讀家親子大讀家

112-12月主題-感恩惜福:家長回饋

12月主題:讓孩子「有感」,才懂得感恩惜福

孩子班級 投稿家長 心得分享回饋內容
101 黃媽媽 現在的社會因為少子化關係,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寶,大人什麼事情都捨不得孩子們做,並習慣性幫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間接養成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覺得理所當然,進而變成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白眼狼很多時候都是這樣養來的!
適時的放手並讓孩子們參與家裡的任何家事!
讓他們清楚知道,所有完整內容的呈現,都是因為有人在後面默默的付出與守護!
大人們可以心甘情願的去做,但孩子們千萬不可以把她視為理所當然!
常常和孩子們聊天,在談話過程中,也可以知道孩子們的想法,是不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也可以即早發現問題點,適時的糾正孩子們的想法!
102 王媽媽 現代科技發展快速,吸引孩子的目光、追逐更新更有趣的事物,造就出孩子對週遭事物愈來愈無感,除了視而不見外,就是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當面對孩子冷眼旁觀時,身為父母的我們真的需要反思。不管是對學生、抑或是身邊親友,每每看到不懂感恩的事件發生,心裡都會思考要怎麼做才能教育好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身體力行,並機會教育,才能夠使孩子的心境產生柔軟且溫暖,唯有讓他們自己體驗過,才會有更深的感受。
104 劉媽媽 小孩子學會感恩.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讓孩子知道任何物品和食物並不是平白無故就會出現的.而是有更多付出的人在背後做了許多事.而且爸爸媽媽賺錢也很辛苦.不可以隨便亂花錢也不可以跟同學要物品.因為同學的物品也是他爸爸媽媽辛苦賺錢買來的的~每天讓孩子學習說出或寫出感恩的事情.也是很好的練習方式~
105 楊媽媽 感恩的心真的很重要,不懂感恩一切都會覺得理所當然,文中提到現今社會物質不缺乏,導致小孩因為擁有太多,所以不懂得珍惜,甚至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父母本就需給予的,久了還會覺得父母給不夠,或是嫌棄、不滿足,真的會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很無奈及難過,所以教導感恩真的非常重要,感恩所擁有的一切,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容易知足,知足的孩子相對的也會心靈滿足,滿足了就會快樂,一切都會是善循環,所以懂感恩是必須的。
105 蘇媽媽 現在的孩子物質取得容易,的確不太懂珍惜物品,我也經常耳提面命要孩子心懷感恩要懂得惜福。在家裡我跟先生會互相說”辛苦了”,孩子從小看著我們互相道辛苦,所以他也會經常對爸爸媽媽說”辛苦了”。但是,物質方面,我跟先生還是盡量滿足孩子,這一點的確需要省思,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為什麼可以擁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如何來的。
105 鄒雯惠 將孩子帶入爸爸辛苦工作的實際體驗,不僅讓孩子們更加理解父親的辛勞,也讓他們體會到工作的不易,進而培養感恩與惜福的心態。
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可以近距離感受到爸爸的辛苦和付出。或許在平時,他們只看到家中爸爸工作回來疲憊的身影,但卻對爸爸的工作內容一無所知。透過實際體驗,孩子們或許會發現,爸爸的工作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責任和付出,而這份辛勞往往是為了給予家庭更好的生活。
其次,這樣的體驗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當孩子親身參與爸爸的工作,或許會發現原來一天的辛苦勞動所帶來的成果並不容易,這種體會能夠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家中的一切。同時,也有助於孩子們建立起對自己未來責任的認知,激發他們對於學業和未來事業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106 黃媽媽   如文中提到,我也常思考因科技進步,物質充足真的會讓小孩覺得理所當然。最近天氣冷,家裡洗澡有暖氣,但非真的很冷我不給小孩用,小孩常說很冷啦!我回答:這樣的天氣還好動作快點就好,以前媽媽完全沒有暖氣再冷也是這樣洗澡,所以你不用叫,偶爾有暖氣已經很感謝了!孩子就會問:為什麼沒有,我說:因為這是後來才發明的東西!
  我喜歡讓孩子回鄉下,鄉下生活設備沒有北部好而且很多東西是鄉下才學習的到的。
107 張媽媽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以身作則親自帶著小孩去體驗去領會,從小就喜歡帶小孩參與各項手作,甚至親戚農忙收成可以帶小孩前往去參與就儘量安排,摸蛤蜊、拔毛豆….
等等 讓小孩知道每個食物的需要付出才能有收穫。
除了對於食物有感恩的心不可有浪費之外,更要有感恩每個幫忙自己的人,不因是父母而可以省略,雖然常常提醒小孩要說請、謝謝、對不起,久而久之小孩就會知道要說請、謝謝、對不起,對於幫忙他們的人自發的說謝謝,而不是養成小公主等人服侍就好,現在下課懂得自己的餐盤要自己洗。
108 紀媽媽 現在的世代普遍孩子生得少,父母、長輩把孩子當作寶,捨不得餓、捨不得哭、捨不得苦、萬種捨不得,但是,完全無條件給予孩子「想要的」任何事物,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們覺得只要有要求就必須無條件滿足的心態,但這是不對等的!
因為父母需要付出勞動才會有所得,以所得先購入「需要」的有結餘的所得才會有「想要」的,我們也應先讓孩子知道任何事都必須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付出和收穫有時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是付出了也不會有收穫,當有這樣的作為時他們才會知道所有東西都是得來不易!
我自己是護理師,需要處理惡臭的傷口、更換尿布、偶爾必須面對無理的謾罵….,曾經很多人都說就是不會唸書才當護理師做這種下等人的事,但有曾想過嗎?如果沒有護理師誰能給予你專業的照顧、提供適合你治療呢?我同時也告訴我的孩子們每項工作都有值得尊敬和肯定的地方,就像垃圾車很臭,但若沒有清潔人員開著垃圾車,那就容易垃圾就地累積,市容和環境就會骯髒。
所以偶爾讓孩子曬個烈日、體驗腳踩冰冷的田水,才會知道各行各業需要備受尊重並且要以父母的工作為榮,才不會永遠當溫室的花朵!
108 陸爸爸 這次的主題很有意思,是在探討小孩的感恩問題,其實父母都是疼小孩的,小孩所要求的物質生活也會儘量滿足,但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理所當然,感恩這個詞也就漸行漸遠了,因此我覺得做父母的就是要適時的予以拒絕,並不是要什麼有什麼,而是要付出才有什麼,甚至小孩想吃麥當勞,也要改成巷口乾麵之類的,降低成本的概念去讓他知道,吃個飯也是要付錢的,沒錢只能吃便宜一點的,如此一來才能漸漸養成知足感恩的心。
108 廖姵雅   「感恩的心」字面上容易,施教其身困難。
自小,應當從生活中開始教育。
感恩長輩,感恩食物,感恩生活。
教育孩子從生活中學習「謝謝,感恩」
對生活週遭學習說「謝謝」開始。
當然,大人必需做則 跟孩子一起學習說 謝謝 感恩
    「比較」在同儕之中難免發生。
如何避免「比較」?
 當然,除了言教以外,親自帶著孩子「體驗辛苦」,藉由親自體驗過程中與孩子分享「不比較 與 感恩的心」。
   現近,資訊時代,誘惑亦會導致孩子產生比較心態,父母當然不能跟流行給予,讓孩子產生容易心態。設定規則 設定獎勵 ,孩子們相對可以從中得到珍惜與感恩。
  「感恩的心」「謝謝」大人陪伴小孩至小開始做起。
110 陳爸爸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有感恩的心,文章中提到孩子的行為都是學習父母的,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怎麼做孩子基本上就會模仿。倘若家庭氣氛是好的父母四是開朗的孩子通常也是,反觀父母若沒有禮貌通常孩子也是沒有禮貌的。所以父母也要先學習有感恩的心,基本上孩子也會效仿的。但現在這種社會大家都在埋怨,埋怨社會的不公,埋怨生活的不易,所以平常應該先建立良好的心態。
110 賴媽媽 記得學期剛開始時的班親會,那天老師特地講解了一下她的教學方針及內容;其中我很驚喜的是:居然也有人格教育課程:「教寶貝學會感恩」,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課題。現在的孩子生的少,個個都是父母心中寶、手中鑽;眼中珠。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明明已經過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但他還是凡是只想著自己,不懂感恩及回報。因此,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去感恩,並試著幫祝他人。非常謝謝老師除了教學之餘,還注重寶貝們的品格培養;Nini有時候回來,都會說:「我把XXX借給沒帶的同學,因為老師說「施比受有福」;而且我很喜歡幫助同學。」聽著這樣類似的話,媽咪很開心。
111 郭珮如 看這篇文章心裡很有感,心有戚戚焉。現在的孩子不缺乏物質,東西壞了說再買就好;回答孩子爸爸媽媽沒有錢,孩子說阿公阿嬤有錢啊!
在這物質富裕、充滿3c的生活裡,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富養孩子,告訴孩子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但孩子有時候卻不能理解與體會。
文章裡教的方法很好- 每天跟孩子聊聊感恩的人事物,我決定從今天開始試試,希望孩子能夠學著感恩、感謝與感動,有著一顆善良憐憫之心。
203 鄭雅玲 孩子應該感恩和珍惜父親的辛勞工作。故事中,帶領孩子實際體驗父親的工作,讓孩子們有了深刻的體悟。透過親身體驗,孩子們開始明白父親的辛勞和付出。他們開始感激父親,並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啟發提醒要對身邊的人和事心存感激,只有當孩子們真正體會到父親辛苦的工作後,才能真正懂得感恩惜福。
204 吳媽媽   我的工作是一名安親老師,曾經在教室中間故意放了掃把與畚斗,其實這個發想是看了幼稚園視頻對孩子的測試,神奇的是全班22名孩子,皆繞過,而沒一個主動拿起歸位,這讓我十分驚訝!當場問了孩子,如果拿走,大家不都更便利,但卻為何不做!?也當場機會教育了一番!
     但奇怪的是:其實生活中大人也如此,看到所處環境有垃圾也繞過,或東西掉了也不拿起!?讓我疑惑了!?讓我覺得,感恩與惜福不僅是大人以身作則,也要讓孩子體驗!
     因此,這篇文章讓我感受最深之處就是:(讓孩子體驗,並且實際去做),是最踏實的生活引導和感受認知!!
204 黃媽媽 現在孩子生活條件好,對物品挑三揀四,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及努力,甚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懂知足、惜福的重要性,身為父母也是做中學,如何在收與放之間拿捏相對重要,我想透過生活中體驗,孩子瞭解感恩的重要性。
205 吳媽媽 感恩的確很重要,很多孩子看不到父母的付出,感受不到別人的辛苦,因為他不曾吃過苦,父母稍微要求就耍賴,且缺乏同理心,所以很多孩子感恩只是嘴上說說,心裡並不覺得,而且人是健忘的,要常常讓孩子學習付出,他才會明白擁有的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例如:身為家庭一份子,就該分擔家務,是每天都該做的,不是一個禮拜做一次或者父母拜託他幫忙,這些想法都是錯的,就像每天吃飯洗澡一樣,每天都該做的。如果從小有正確的觀念,當他覺得是他原本該做的,而有人幫他時,他才能感受到,才知道感恩。
210 李媽媽 為了孩子,當媽媽的我,總是一早6點就起床準備早餐,希望他們能營養均衡,辛苦的準備了主食、水煮蛋、水果、牛奶,好不容易做好了,6點半準時叫孩子起床;結果,孩子一看就開始抱怨,這蘋果皮沒削好,還黏著一點點,我不行吃,要丟掉;這牛奶太燙,我也不喝,總之就是嫌東嫌西,完全沒想到這是媽媽一早起來辛苦準備的,覺得理所當然的接受照顧,東西不合心意就不開心,還任意浪費丟棄,不知感恩媽媽的心意,還有食物生產者們的努力種植/飼養,並且都是爸爸努力工作才獲得薪水去購買的。
為了讓孩子知道準備餐點的不易,開始帶著他們一起做,從食材的備料,到烹煮,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們自己做做看,他們就知道了,喔!原來媽媽每天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在每天早晨,吃著早點的同時,說聲謝謝,感恩媽媽的用心。
301 曾爸爸 現在的社會孩子生得少,個個是個寶,所以很多父母或祖父母都很寵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就好了,什麼是都不用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往往會缺乏感恩的心。
許多的心理學研究證明,「感恩的心」得靠後天習得,而且懂得感恩的人,正向情緒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
研究顯示,養成感恩的習慣,不但能讓人感覺更好,還能重新調整大腦思路,對身心產生正向影響。簡而言之,擁有感恩的心,就等於掌握幸福的訣竅。
在我們家,孩子都要幫忙做家事,因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也許要分攤家裡的事務,體會到勞動和付出,會比較懂得感恩惜福。
孩子是否懂得感恩惜福,主要關鍵還是在於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做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若家長不以身作則,怎能期盼孩子學會感恩。
專家吳相儀強調,感恩能增加正向情緒、讓親子關係的滿意度更優,也能降低負向情緒,她就在研究中發現,懂得感恩的人,碰到挫折時,復原力會比較高。感恩的內涵包括珍視當下、知足惜福、感謝他人、感謝逆境與感謝恩典,面向多元,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著力,父母若能培養小孩學會感恩,一生受用。 
303 邱爸爸 這體驗不僅是一趟探險,更是一場生動的教育之旅。孩子們進入了平日裡爸爸辛苦付出的現場,看到了那些不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彷彿是打開了一扇通往爸爸內心的大門,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爸爸。
最打動人心的部分莫過於孩子們對於爸爸工作的重新詮釋。在先前的想像中,或許他們只覺得爸爸是一位辛苦的工作者,但隨著親身參與,孩子們開始明白原來那些辛苦都是為了家庭的幸福和未來的美好。這樣的領悟讓孩子們的心靈深處湧現出一陣濃厚的感激之情。

同時,這次活動也啟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他們看到了各種不同的工作場景,感受到了職場的多元性,這樣的啟發或許會在他們的未來中發揮出不可思議的影響。這不僅僅是一次感性的體驗,更是一場激發未來潛能的冒險。
303 霍媽媽 本篇文章讓我有很大的感想,怎樣讓孩子懂得惜福這真的很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物質不缺乏,所以其實也很難有懂得感恩的心。記得以前小時候,老師的獎勵品或許是一支鉛筆或許是一個橡皮擦,都能讓我們感到無比的開心,反觀現在的孩子,鉛筆和橡皮擦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教室隨地可見掉落的鉛筆和橡皮擦沒有人認領。物質觀念已經改變,switch跟 iPhone 才是王道。
304 黃增欽        孩子不感恩,嫌棄爸媽的工作,這聽起來真是令人感到無比心酸啊!爸媽如此的辛苦工作,卻沒得到應有的尊重。
       養兒方知父母恩,角色對換一下,站在對方的角度並用同樣的高度來思考,這時就會很清楚的了解原來父母當時的用心啊!所以親身讓小孩了解父母一天工作的辛勞內容,讓小孩能夠感同身受,如此相信小孩就能更加成長並能體諒父母工作的辛勞啊,如此自然而然就能生出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謝有您。我認為這是做人最基本該有的心態,懂得感恩的小孩,自然就不會變壞。
310 謝媽媽 平時就有習慣讓孩子說「謝謝」,讓他們去表達感恩的心情,但有時候孩子感恩的話語好像只是形式上說出口,總覺得少點什麼,在讀完文章後,我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原來是「情境」。我們總覺得孩子的本分就是好好學習,很多時候都幫孩子把事情做好了,孩子久而久之也會理所當然認為這是父母該幫忙的事,即使他們嘴上說了聲謝謝,但若孩子沒有發自內心的被觸動,怎麼產生感恩的情感,只會淪於形式上的感恩。這很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不妨在教育孩子時,請他多多幫忙一起分擔家庭裡的事,不要覺得他們還小,什麼都做不好,當他們對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時,孩子才能更進一步的去發展「感恩」這項品格。
310 袁麗蘭        每個人來到世界上 ,都是赤裸裸而來,帶來了什麼呢?什麼也沒,唯有的只有哭聲罷了!這是我常和孩子們說的話。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都要感謝老天爺,感謝身旁所有的人! 除了感謝之外,在有能力的時候更要懂得付出,才會有一顆知足而快樂的心!
       付出並不一定要有很多的錢,只要在生活中有個溫暖的心!那你就隨時都可以做得到。
       看到有人跌倒 扶他一把 ,在公車上讓座、順手撿起操場上的小垃圾 …………這些都是很好的付出,都是不經意但會讓你自己感覺很窩心的事!
       就像別人不經意幫了我們時 ,我們也會深深的感謝 ,也會覺得溫暖 !也感謝老天爺給我們的平安和一切美的美好 ,感謝陽光、感謝雨、 感謝所有的一切 ,才讓我們有幸福的每一天!
312 鄭爸爸 十二月親子大讀家讀後摘要:孩子是否懂得感恩惜福,主要關鍵還是在於家庭教育。父母如何在生活中教孩子感恩呢?文章中有列舉以下有3個建議:
1 家長以身作則
「你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孩子,你必須示範給他看怎麼做,」黃淑玲說。大人如果說話沒禮貌,孩子通常也會沒大沒小;大人本身愛抱怨、挑剔,孩子通常也學不會感恩惜福。
2 幫孩子創造情境
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知感恩,而是不知如何表達。家長可以做的是,幫孩子創造表達感恩的情境。
唯有孩子們去做了,才會有感,除了特定節日之外,孩子生日這天,也可以機會教育。「這一天不只是為孩子慶生、送禮物,還應該讓孩子知道這天是媽媽的受難日,應該要感恩母親。」
3 物質適時地匱乏
父母照顧得太好,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孩子容易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人經過不足而獲得,才會懂得珍惜。」讓孩子在物質上有些稍微不足、適度地匱乏,才會懂得感恩和惜福。若孩子凡事可以予取予求,想要他有感恩之心,無異於緣木求魚!
312 鄭爸爸 十二月親子大讀家讀後摘要:教孩子感恩的4個層次「知情意行」
作者指出,光是口頭上教孩子要懂得感恩,孩子多半無感。想要形塑孩子的品格和價值觀,一般來說,做法有4個層次「知、情、意、行」:
「知」指的是認知、觀念,認知包括了感知、意識和注意。「情」指的是情緒、情感,孩子擁有獨特的主觀體驗而產生情緒或情感的連結。
提醒孩子「做人要飲水思源」,你喝的水、吃的東西的源頭是什麼?身上穿的、用的東西,是誰給你的呢?「當孩子與提供者產生情感連結,想到那個人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才會有所觸動。」同時也讓孩子有機會實際體驗"付出"的情境與辛苦,更能讓孩子更直觀的感受"獲得"的來之不易。
「知、情、意、行」的過程是,從了解(知)到觸動(情),再到思考(「意」,思維模式)與行動(行)。
也就是說,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讓孩子有感、產生情感的連結。
403 黃媽媽 現在的社會因為少子化關係,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寶,大人什麼事情都捨不得孩子們做,並習慣性幫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間接養成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覺得理所當然,進而變成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白眼狼很多時候都是這樣養來的!
適時的放手並讓孩子們參與家裡的任何家事!
讓他們清楚知道,所有完整內容的呈現,都是因為有人在後面默默的付出與守護!
大人們可以心甘情願的去做,但孩子們千萬不可以把她視為理所當然!
常常和孩子們聊天,在談話過程中,也可以知道孩子們的想法,是不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也可以即早發現問題點,適時的糾正孩子們的想法!
404 陳玟君       看完此文章,才體會到懂的感恩能讓情緒、心情變的正向,也分享到如何讓我們做家長的,要以身作則的重要性,還有創造情境,真的很授用。
      由於現在的家庭,小孩生的少,每個孩子都是寶貝,孩子們缺少什麼,家長都幫他們準備好好的,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就隨手可得,就不會懂的珍惜,所以做為家長的我們,也要適時的提醒孩子們,很多事情不是應該的,要珍惜每個東西,不能浪費食物。
      感恩是會受到先後天因素共同影響,基因佔40%,後天的環境與社會化的影響佔60%,只要我們常常讓孩子們學習良好的習慣,跟正確的觀念,相信孩子們以後的路,會越來越順遂。
410 宋媽媽 早期物質真的缺乏,孩子對週邊的東西都會特別珍惜,當環境變好,東西隨手可得一點都不覺得稀奇珍貴,自然而然也不會特別去愛護。當孩子週遭的東西遺失或損壞了,並非當下急著購買,而是先了解其中的狀況,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外在因素,再從中找尋解決的方式。
    當然很多事情需要大人先以身作則,才有辦法慢慢去引導孩子或給他們榜樣,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特別是對父母),也往往較懂得知足,相對的對人生也會充滿著正能量。
410 余至真 你是否也羨慕他人的生活?羨慕負二代 ,羨慕成功的人,羨慕住別墅的人…..,大多是物質上的羨慕,心靈的富裕才是真正得富裕,尤其是感恩,他是能的正向思考的好品德,能夠為心靈帶來更多幸福與快樂。
永遠保持感恩的心,看得到別人的好內心才會溫暖,才會珍惜擁有的,不攀比不計較,進而將感恩的心轉化為能量和動力,去報答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或需要幫助的人。讓自己的心靈更充實富裕。
412 陳媽媽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較以前好太多了,因為大多數的父母都是苦過來的,也因此不忍再苦著下一代,但這樣的思維造就了一堆不知感恩的孩子。
我的孩子嫌棄自己的父母不是郭台銘,羨慕別人一出生就贏在起跑點 ,抱怨父母無法給予他全世界———是的,我確實只能給你這麼多⋯,我無力也無奈的告訴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已經盡力栽培你完成學業,其他你想要的,只能靠自己努力爭取。
誠如文章指出,生活中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但孩子的朋友也具影響力,某些階段的影響更勝父母,所以學校與家庭的聯繫更顯重要❗️
503 王欣蘭 感謝分享一篇很好的文章,現在人普遍小孩生的少,所以會特別的疼愛,也有很多孩子生長的環境是無法接觸到那麼多的勞動,父母的忙碌,3C的環境,使孩子無法體會到真正的感恩。常常要孩子說謝謝,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孩子似乎也不懂何謂真心的謝謝。如文中所寫4個層次「知、情、意、行」:讓孩子體會真正的付出與感恩。
505 姜媽媽 感恩的心的確是要後天習得,教孩子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我的兒子跟我說「謝謝媽媽」,我都覺得好窩心。所以,我贊同學校在感恩品格教育是必須融入課程的學習,而且要具體在生活中提點,就像是八月祖孫週的重視是同樣重要。
對於這篇文章中特別有感受是『國小校長黃淑玲認為,感恩的表現不侷限於「人」,還包括:「時刻」珍視當下,此時此刻自己能夠幸福地生活於此;以及「土地」感謝大地孕育萬物生長。「當孩子把感恩的意念擴得更大,情感的連結自然也更深。」』能擁有感恩的心,就等於掌握幸福的訣竅。
沒錯,愛物惜物能珍惜物品也是感恩的心,從生活中擬人察覺角色扮演,想想我是農夫辛勤耕種,有一首憫農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與作者提醒孩子「做人要飲水思源」的追本溯源是相同道理。再來就是珍惜時光,我常希望孩子能先寫作業或是把時間拿來學習或是練習舞蹈或是有興趣的事物,孩子總是有時間就玩樂,忽略學習的樂趣是什麼?讓人要不厭其煩地教育。
我也認同作者光是口頭上教孩子要懂得感恩,孩子多半無感,可以怎麼做呢?作者提出做法有4個層次「知、情、意、行」,我覺得這四個層次也可以類推到其他各項品德的教育。
其中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我是從珍惜零用錢的使用,來教他知道爸媽賺錢不易,愛惜己身體猶為重要,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為孩子好動而不顧危險衝來衝去常受傷或是與人發生爭執衝突,都是不好的,而能照顧好保護好自己就是對父母最大的感恩了。
506 楊媽媽 的確當今社會少子化、四個大人寵一個小孩這樣狀況比比皆是,但因為考慮到家庭關係環境、照顧者素質觀念等差異,此期專刊屬較特定親子互動模式。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看見關於不友善不適任照顧者對於孩子身心靈發展的影響深遠結構問題、以及相關社會輔助機構與資源協助方式,也能用另一個面向去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及孩子。
509 張媽媽 首先要讓孩子心懷感謝、感念,我喜歡在全家一起吃飯時分享,謝謝奶奶煮健康又適合全家的晚餐,讓我們能在下課、下班後吃到熱騰騰的晚餐,因為奶奶我們吃得健康,身體就不會容易生病,即使奶奶沒有工作,但她一樣有付出勞動,就像父母需要付出勞動才會有所得,以所得先購入「需要」的有結餘的所得才會有「想要」的,我們也應先讓孩子知道任何事都必須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付出和收穫有時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是付出了也不會有收穫,當有這樣的作為時他們才會知道所有東西都是得來不易!

當心存感恩、感念時孩子們就會知道每項工作都有值得尊敬和肯定的地方,就像垃圾車很臭,但若沒有清潔人員開著垃圾車,那就容易垃圾就地累積,市容和環境就會骯髒。
所以放手讓孩子為家庭,舉凡洗碗、洗衣服、晾衣服、打掃客廳、廁所或是指派事情讓他完成、學校方面可以在班級付出,例如:任何項目的比賽、擔任股長、完成老師交代事項…,不要過度保護和讓孩子過度依賴,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學習做好事情和解決事情的能力,除了能對自己負責,還能懂得體諒和尊重每一個人,出社會才能融入群體生活!
510 劉佩昀 家長以身作則,你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孩子,你必須示範給他看怎麼做,幫孩子創造情境,有時候孩子不是不知感恩,而是不知如何表達。小孩做過家事,才會領會做家事的辛苦,也才有可能對此感恩;從沒做過家事的小孩,則會永遠都「無感」。
懂得感恩的人,正向情緒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正向心理學正是在探討如何增加「心理的肌肉」,感恩就像是一種心理的肌肉,愈練會愈好。
感恩能增加正向情緒、讓親子關係的滿意度更優,也能降低負向情緒,她就在研究中發現,懂得感恩的人,碰到挫折時,復原力會比較高。
601 黃瑞庭  很常聽到的一首歌 ,感恩的心 、感謝命運 、感謝有你。 這是很久以前 電視的主題曲, 很多人都會哼上幾句。
  所以從前的人 ,總會把這樣的心放在心上 ,不經意的融入生活中。
  懂得感恩感謝別人的人 ,總是比較容易幸福、快樂 !會看到自己有的,而不去盲目追求自己所沒有的。
  心理健康了 更懂得積極向上 ,更會體貼別人 ,把所有遇到的事情 ,都能轉念 用正向的力量 去化解,去面對。 也可以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社會才會更美好而快樂。
603 曾爸爸 現在的社會孩子生得少,個個是個寶,所以很多父母或祖父母都很寵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就好了,什麼是都不用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往往會缺乏感恩的心。
許多的心理學研究證明,「感恩的心」得靠後天習得,而且懂得感恩的人,正向情緒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
研究顯示,養成感恩的習慣,不但能讓人感覺更好,還能重新調整大腦思路,對身心產生正向影響。簡而言之,擁有感恩的心,就等於掌握幸福的訣竅。
在我們家,孩子都要幫忙做家事,因為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也許要分攤家裡的事務,體會到勞動和付出,會比較懂得感恩惜福。
孩子是否懂得感恩惜福,主要關鍵還是在於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做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若家長不以身作則,怎能期盼孩子學會感恩。
專家吳相儀強調,感恩能增加正向情緒、讓親子關係的滿意度更優,也能降低負向情緒,她就在研究中發現,懂得感恩的人,碰到挫折時,復原力會比較高。感恩的內涵包括珍視當下、知足惜福、感謝他人、感謝逆境與感謝恩典,面向多元,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著力,父母若能培養小孩學會感恩,一生受用。 
603 林才揚 現代的小孩,因為衣食無缺,也不需要自己努力去獲得生活所需,所以不知惜福感恩的,比比皆是,而父母往往忙於工作或事務,又寵愛小孩,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或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無法理解原來”感恩、惜福的心”是需要培養和訓練,反而是條件貧困的孩童,至少會懂的物質取得不易,所以我很贊成給予小孩訓練感恩、學習付出的機會,才能懂得父母親人的付出或是別人的給予,都應該要珍惜,並學會付出與分享,避免將來成為一個不知感恩惜福的人。
611 楊媽媽 的確當今社會少子化、四個大人寵一個小孩這樣狀況比比皆是,但因為考慮到家庭關係環境、照顧者素質觀念等差異,此期專刊屬較特定親子互動模式。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看見關於不友善不適任照顧者對於孩子身心靈發展的影響深遠結構問題、以及相關社會輔助機構與資源協助方式,也能用另一個面向去幫助有需要的家庭及孩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