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永續發展的緣起與涵義
自從1987年聯合國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的宣言,提出了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永續發展就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發展策略與目標。而接著在1992年聯合國召開的地球高峰會,更通過了舉世矚目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
行政院 為追求永續發展,則於86年成立「行政院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加強推動地球環境保護、自然生態保育、合理利用資源及國際環境保護行動參與等相關事務。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體認教育在國家永續發展中所應扮演的角色,而提出「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行動策略」。
貳、永續校園的意涵
一、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性
永續發展的實踐,需要進步的社會互動與產業發展的機制,也需要新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這都需要教育來促進與完成。近年來重要的環境相關報告中,都強調了教育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僅列下列四項:
(一)為達成永續發展所需的轉變,教師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二)為了達成保育的目標,人類對待整個社會到生物圈的行為必須有所改變…而環境教育則負有重要的任務以培養與環境相容的態度及行為。
(三)永續的生活(sustainable living)是從個人、社區、國家到全世界等各階層的一種新生活模式。在實行這種模式前必須先從個人的態度產生轉變。因此,我們必須先確保教育計畫中是否對永續生活的重要性有所省思。
(四)教育在永續發展的推動及培養個人思考環境與發展議題的能力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達成環境與倫理上的覺知、價值與態度、技能及行為等;並能有效的促使民眾參與永續發展的政策決定。
二、學校既是永續發展的教育基地也是執行的中心
為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教育部規劃「綠校園推廣計畫」,期望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衛生、健康、人性化的學習環境空間,藉由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制式管理原則下,整合社區共同意識、建立社區風貌、拓展生態旅遊等課題,改造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校園綠色技術實施應用,轉化國內相關產業技術,進而增進綠色產業推廣效益,落實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產業升級與提振國內景氣之功效,從而發揮永續台灣、環境教育之積極意義與促成教育改革之目的。
三、永續校園兼顧生態環境硬體規劃與環境教學的落實
永續校園包含項目在硬體方面含括「生態環境創造與確保」以及「綠建築建設」兩大項目,從瞭解自身校園地域、文化、歷史與生態等特色,從而創造出完全不同且多樣的校園環境。而在軟體部分,配合九年一貫教育實行,各校對應校園環境改造,創造出各校教學特色的教學教材,未來更可配合鄰近不同教育特色的學校,更能形成緊密的環境教育聯絡網。
BloggerAds 部落格行銷
BloggerAds 部落格行銷
參、永續校園的發展主題〈教育部推動的永續校園〉
一、資源流與能源流循環主題
資源回收再利用:資源回收再利用之目的,在將廢棄物資源化及垃圾減量,目前校園已普遍推行。資源回收之完整流程應包含分類回收、貯置、及處理再利用。因此為落實資源回收,應設置符合衛生之資源回收貯置空間與設施,並建立資源處理再利用管道,以妥善處理回收後之各類資源。校園內部使用之資源儘量轉化成為校園內部可運用之物件,以化腐朽為神奇。
透水鋪面:為增加校園基地的透水性,能讓水能滲透到地面下的土壤中,發揮自然土層涵養水分的能力,以降低都市降雨期之逕流量,因此必須盡可能將校園中的地坪(空地、停車場、操場、人行步道、集合場……等等),保持為自然綠化或採用透水性的鋪面(如多孔質的連鎖磚、植草磚、水泥板塊、砌石、透水性柏油),促進水的自然循環並降低都市洪患的機率。
雨水、再生水再利用:校園腹地廣大,如能利用雨季雨量集中時善加集水並應用於植栽澆灌、清潔用水、景觀水池用水等或回歸地下水層之涵養等,不但可舒緩缺水問題,亦可減少開發水庫所帶來的社會成本與生態破壞。雨水、再生水利用施行必須兼顧使用之安全衛生,若能整合生態水池、整體水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系統,同時將環境教育與珍惜資源的教學融合,將為綠校園水資源運用之主要目標。
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校園內部雨水、再生水淨化處理可配合自然淨化處理方式,採用一次人工處理後,透過生態水循環方式,整合物理過濾、自然曝氣、生物淨化以及自然沈澱池整合方式,將原本雜質過多或二次使用後水進行淨化處理,永續校園的水循環部分非常重視水系統之利用與儲存,除兼顧基地保水性與確保地下水水位外,採取進入基地後即須以多重利用並淨化後,方能排出校園之原則。
BloggerAds 部落格行銷
再生能源應用:校園具有環境教育之積極目的,校園能局部應用自然能源與再生能源,例如風力揚水系統、風力轉化水車、太陽能光電轉化校園夜間照明……等方式。
節約能源設計措施:能資源循環部分之節約能源設計,主要以立面處理(包含遮陽、立體植栽、導風、導光、通風降溫、屋頂隔熱處理……等),以被動式長期手法達成省能、健康與舒適之教學環境。
省水器材:所謂省水器材,乃在不影響原使用功能下(如沖水馬桶、小便器),使用水量較少之用水、控水器材,省水器材之使用可輔助節約用水,有效運用日益缺乏之水資源。
二、基地永續對應主題〈營造生物多樣化之環境〉
地表土壤改良:校園學生戶外活動頻繁,地表土壤長期備受踐踏而形成土壤硬盤化、無機化之現象,不利校園植生綠化及景觀維護管理,為改良校園植生綠化與景觀維護管理之栽培介質條件,改善校園基地之永續性,特別鼓勵永續校園之地表土壤改良。
親和性圍籬:為讓校園與社區結合度更高、互動更密切,並讓校園成為社區之花園,利用地形高低差、透空、綠化手法構成親和性之圍籬。
多層次生態綠化:所謂生態綠化即多採用原生種植栽(最適合本土之氣候與環境)、多層次植栽(於喬木下方種植耐陰性灌木及地被植物,以增加植栽數量、提升校園對二氧化碳固定量之貢獻,以降低溫室效應)、立體綠化(增加牆面與屋頂之綠化,以降低建築物之熱負荷並增進校園美觀)。
生態景觀水池(兼調節儲存池):透過生態性之設計(水池護岸、植栽、生物、水質管理),即可營造具有生態教育、示範及景觀功能之水池,並構成一可供生物棲息之小型生態系。空間。生態景觀水池部分如能結合自然淨化方式成為整體水與生態之校園環境學習棲地為優先考慮補助。
三、生態循環主題
落葉及廚餘堆肥:落葉與廚餘進行堆肥化處理,則可當作園圃、教學農園、鄰近農場、社區或讓學生帶回家中,做為植栽種植之肥料使用。不僅善用資源、讓物質循環,又可以達到廢棄物減量,減少環境負擔。
教學農園:運用校園空地,以自然有機方式耕種之園圃(配合採用廚餘與落葉堆肥及再利用之雨水)。有機化之農園為資源循環之活教材,可供作周邊社區互動之場所,透過教學農園之運作可作為校園之活教材並促進資源循環及社區與校園之交流。
共生動物養殖利用:此項目主要目標為整體校園環境生態部分,不僅為植物生態,校園內部更需兼併考量動物生態,而共生動物的定義,即在於能以校園既有的資源進行養殖,無須倚賴外界資源並具備特定使用目的,養殖合於校園環境馴養的動物,且具有一定回饋目標,例如養殖牛、羊以進行校園除草措施,兼具生態教育目的;養殖可進行教學魚類或清理功用的魚蝦等,兼具教學以及實用目的。
四、健康建築項目
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現今許多建材與家具材料內存的化學物質會緩緩及持續釋放於空氣中,刺激呼吸系統,引起皮膚過敏、引發心悸、頭痛、機能減退、咳嗽及氣喘等症狀,甚至被認定為疑似致癌物質;因此如能避免使用化學合成建材,以天然素材來替代使用,不但環保,又可維持校園健康生活之品質。
室內環境改善:針對教學環境、健康環境以及舒適環境三方向作為執行內容,包含室內之音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通風換氣措施、濕度控制策略等項目,執行成果必須符合該校校園景觀及地域特色。
室內建材乾式構造組合:乾式工法為近年來國內提倡之工法,因其於施工過程中所使用之工法材料相較於濕式工法,較為環保。乾式工法則可大為減少混凝土使用,並使工地較為清潔整齊,更有工期短、施做易、精密度高等施工優點。
肆、結語
由於現今不均衡的城鄉發展,造成了土地使用強度不均,再加上不當的開發與建設方式,使的環境負荷超過自然生態循環,進而造成永續發展的危機。因此從建立或改造符合永續、綠色、健康原則的學校校園環境出發,以校園公共空間作為示範,不僅能大為改善環境既有的破壞與負荷,更能以校園環境作為活教材的起點、連接點,達到以居民參與方式、凸顯地域特色、順應環境條件、凝聚社區意識…等效益,創造出各社區與校園緊密結合之生態教育示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