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57
  • slider image 258
  • slider image 262
:::

正確用藥

正確的藥品觀念

口服的藥品
以250ml的溫開水服用最適宜,尤其是口服膠囊劑型,應於服用後多喝開水,避免膠囊滯留食道中而造成食道傷害。此外,不建議用咖啡、茶、果汁、可樂或其他飲料來配服藥品,除了可能會影響藥品吸收外,也會對藥效產生增強或減弱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特殊長效劑型藥品,不可以任意剝半和磨粉,否則會破壞原本藥品劑型設計,而使藥品作用時間縮短。
液體劑型藥品
要依照醫師處方上的劑量,用有刻度的量杯量取使用。至於抗生素之液劑,採冷藏方式約可保存1~2個星期左右,若未冷藏導致液體顏色改變,就應該丟棄不可再使用。
外用劑型藥品
無醫師或藥師的特別指示,原則上只要在患處塗抹薄薄一層即可。而外用塞劑需依照病患個別狀況,遵循醫囑使用或於領用時向藥師諮詢。

請問民眾家庭不用或過期藥物如何處理?

民國100年起藥師全聯會強調家庭不用或過期藥物處理新觀念及原則,除化療及管制藥品外,民眾家裡之固體廢棄藥品,如錠狀、膠囊藥品,除不鼓勵民眾將藥品拿到居家附近的廢棄藥品檢收站或藥局回收外(造成回收單位二次汙染及困擾),亦強調要教導民眾將藥品與外包裝分開,外包裝需回收(將藥袋上個人資訊塗黑看不清),而藥品倒入可封口的塑膠袋,置於家中垃圾桶,隨垃圾車丟棄 (目前國內焚化爐多是經高溫燃燒後均可將藥品完全處理並減少二次環境汙染);但液體廢棄藥品,如糖漿、藥水,則需將液體倒入塑膠袋(袋內放入一些可吸附藥水物資協助吸收液體後) 隨垃圾車丟棄,將空瓶交由垃圾車回收或拿到居家附近的廢棄藥品檢收站回收。環保局說明回收藥物隨垃圾車丟棄前一定要先做好垃圾分類,才能真正做到共同維護環境。藥師除了要強調後端檢收銷燬的重要性之外,更應強調前端提升民眾正確用藥觀念的重要性。持續關注民眾正確用藥教育的推廣,進而降低因重複處方、使用不當…等原因造成的低用藥醫順性或浪費,達到增進民眾用藥安全及廢棄藥物減量的目標。並且共同籲請民眾,沒吃完的剩餘藥品,絕對不可隨意丟棄或倒入水槽或馬桶沖走,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也可能透過環境生態的反饋,危害人體健康。
化療藥品及管制藥品因藥物含劇毒故建議由專業藥事人員協助處理。

 

 

正確使用中藥

Q1:中藥和西藥可以一起服用嗎?
答:最好間隔一小時,避免產生干擾作用,產生失效或藥效加乘的效果。例如常見的感冒中藥葛根湯,能幫助體溫升高以活絡免疫功能,若又吃西藥的鎮熱解痛劑,則互相抵消而削弱效果。又如病患若服用含抗凝血劑的西藥,同時又吃活血化淤的中藥如紅花、當歸,容易導致出血。建議同時看中、西醫的民眾,主動告知醫師你吃什麼藥,以斟酌搭配藥方
Q2:中藥應該飯前吃、或飯後吃?
答:通常服用含補藥及胃藥之中藥最好在飯前半小時,補藥在空腹時吃吸收率較高,達到較好效果。其餘治療性中藥,飯後兩小時內吃,較不傷胃且效果較好,若對腸胃刺激性較高的湯藥,則適合於飯後服用。此外,安神藥多半是在睡前服用。
Q3:吃中藥時,可用牛奶配藥嗎?吃完中藥,可以喝茶嗎?
答:吃中藥時儘量避免牛奶配藥,因為牛奶會造成腸胃加速蠕動而腹瀉,喝牛奶與吃中藥應分開來,間隔半小時吃最好。吃完中藥儘量避免喝茶,尤其是補血藥,因為藥劑中的鐵易與茶鹼結合,抵銷療效。
Q4:吃完中藥,能吃蘿蔔、白菜嗎?
答:以中醫的觀點來看,吃補氣藥如人蔘時,建議避免,因蘿蔔、白菜屬寒性食物,會破氣,反而降低療效。
Q5:服中藥時的飲食禁忌有哪些一般通則須注意?
答:寒性病不宜吃生冷食物 ;熱性病不宜辛辣、油膩、煎炸類食物;肝陽上亢者,不宜辛熱助陽之食物;瘡瘍及皮膚病者,忌食魚、蝦、蟹等,腥羶或辛辣刺激性食物;脾胃虛弱者,忌油炸黏膩、寒冷固硬,不易消化之食物;外感表證者,亦忌油膩類食物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辛熱、黏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應酌情避忌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腸刺激或助熱、助升散、及斂邪等副作用。

Q6:妊娠婦對中醫藥使用是否有相關禁忌?

答:婦女在懷孕期間,為避免藥物影響母親及胎兒安全,凡是會造成胎動不安的滑胎藥物及藥性太過劇烈的藥物,如通經活血藥、行氣破滯藥、辛熱藥、瀉下滑利藥等,均應列入妊娠禁忌藥中。若在服藥期間發現懷孕了可以繼續服藥嗎?在服藥期間發現懷孕了最好先暫停服用,再詢問醫師原來藥物是否可以繼續服用,原則上懷孕期間如果需要服用中藥,應該先向醫師諮詢過後才使用。在餵母乳時中藥可以吃嗎?有些藥物會影響到乳汁分泌或經由乳汁分泌,請先詢問藥師或醫師後再服用。吃中藥會影響哺乳嗎?答案是會,有些中藥會進入乳汁中,使乳汁變黃,如大黃等,或具有回乳(減少乳汁分泌)作用,如人參、麥芽及其製品,請先諮詢藥師或醫師
再行服用,以免影響乳汁正常分泌。婦女產後過度進補,不只會影響體重,部分藥物也會經由乳汁被嬰兒吸收,所以民眾坐月子進補或服用中藥前,應先徵詢醫師或藥師的建議。
Q7:中藥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答:中藥一般有內用與外用兩種方法:內用以口服為主,一般常用劑型包括丸劑、散劑、膏劑、丹劑、膠囊、錠劑、顆粒、濃縮中藥、湯劑等,目前健保給付的中藥以濃縮中藥為主。
一般中藥是以溫開水配服,不要與牛奶、咖啡、茶、飲料、果汁同服;湯劑通常都是趁溫熱時飲服。局部外用給藥法如吹喉藥、洗藥和膏藥等,都是把藥料製成一定的劑型直接敷用於局部病灶以產生療效的。
基本上,服用中藥必須根據病患的病情及所處方藥物的藥性,遵守醫師或藥師的指示服用,勿擅自停藥或加減藥量。就醫後如果在服藥上有任何問題,或使用後出現心悸、頭暈、皮膚紅疹等不良反應症狀時,最好先停藥,並撥打藥袋上醫療院所或藥局聯絡電話,立即與藥師或醫師聯絡。

 

 

認識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管理法於八十八年二月三日總統令正式公布,六個月後開始實施,因此自八十八年八月三日起,健康食品以「健康食品管理法」有關規定管理之。首先釐清觀念:健康食品也是食品之一種但他不是「藥」!健康食品不能宣稱具有療效,若有發現宣稱療效的健康食品,都可以向衛生主管機關檢舉,依《健康食品管理法》進行懲處。那什麼是健康食品?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對健康食品的定義: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而非以治療或矯正疾病為目的之食品稱之。凡食品符合下列條件者,屬健康食品:
一、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
二、特別標示或廣告「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
以上一為本質、二是行為,兩項條件都必須符合,才是法規中所認定之健康食品。
依據健康食品管理法規定,健康食品之保健功效有:
衛生署目前認定之保健功效有:
(1)免疫調節機能; (2)調節血脂功能;
(3)腸胃功能改善; (4)改善骨質疏鬆;
(5)牙齒保健; (6)調節血糖;
(7)抗氧化(延緩衰老)功能;(8)護肝功能;
(9)抗疲勞; (10)輔助調節血壓;
(11)促進鐵吸收功能,等十一種。未來有可能會增加的項目有:改善過敏功能、調節尿酸、改善更年期症候群等。
健康食品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顯著標示下列事項於容器、包裝或說明書上:
一、品名。
二、內容物名稱及其重量或容量;其為兩種以上混合物時,應分別標明。
三、食品添加物之名稱。
四、有效日期、保存方法及條件。
五、廠商名稱、地址。輸入者應註明國內負責廠商名稱、地址。
六、核准之功效。
七、許可證字號、「健康食品」字樣及標準圖樣。

 

八、攝取量、食用時應注意事項及其他必要之警語。
九、營養成分及含量。
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標示事項。
購買時別忘記要認明標章才有保障。健康食品之標章如下:

img

健康食品對健康有什麼幫助呢?
健康食品必須符合具備明確的保健功效「成分」;且具備合理的「攝取量」與「科學依據」。經科學試驗或學理證明其無害,且具有明確及穩定的保健功效。因此,健康食品是在健康情況下具備保健功效與「輔助」治病和「預防」效能。但是在不健康(特別是腎功能或肝功能異常)再併用藥品情況下,可能會增加身體負擔,甚至讓病情惡化。目前衛生署核可通過的健康食品有二百一十四種,但實際上通路販售的應該不只這些數字,在購買時,應特別注意是否有經衛生署檢驗合格的「衛署健食字號」或衛署健食規字號」及健康食品標章。
藥師小叮嚀
服用健康食品主要是調節身體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千萬不要相信誇大的廣告。若要購買健康食品,應辨識經衛生署核可得產品,必要時,可利用「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線上查詢是否為合法的健康食品。飲食均衡加上適度的運動與良好生活作息就是最好的保健!

 

 

:::

校外人士協助教學或活動要點